在长三角腹地,句容茅山西南的山水之间,有一颗 “江南水文化明珠”—— 赤山湖。2025 年 9 月 10 日上午,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 76 届执行理事会上,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入选 2025 年(第十二批)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,这颗隐匿于岁月深处的明珠,再次闪耀在世人眼前。
漫步在赤山湖畔,微风轻拂,湖面波光粼粼,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古老而又动人的故事。抬眼望去,远处的赤山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,静静地凝视着这片土地。山上丹赤的砂岩已被茂密的树林复盖,昔日的“金山”变成了青山。与湛蓝的天空、碧绿的湖水相互映衬,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。赤山湖的水,清澈见底,水草摇曳,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穿梭,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这里的生机与活力。湖边的芦苇随风摆动,发出沙沙的声响,宛如一首悠扬的乐曲,为这片宁静的湖泊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息。
沿着湖边前行,来到赤山湖灌溉工程展示馆。一进馆,一架 5 米长的龙骨水车便映入眼帘,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,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农业的智慧与艰辛。遥想当年,先民们依靠人力驱动着这架水车,将湖水引入农田,滋润着干涸的土地,孕育出了丰收的希望。与龙骨水车遥相呼应的,是穹顶上盘旋着的一条红色巨龙,它代表着赤山湖先民们朴素的水神崇拜活动 —— 龙舞 “二龙戏珠”。在古代,人们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,他们相信通过龙舞等祭祀活动,可以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如今,郭庄镇芦亭村三阳龙舞队闻名全国,1999年参加北京《国安杯》龙舞大赛,获得金奖,并应邀参加了澳门回归大型龙舞晚会。这些古老的传统和信仰,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着,成为了赤山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展开剩余74%展馆主体分为五大主题展区,以 “治水开湖”“蓄水壅源”“定水约束”“凿水通运”“傍水依山” 为主线,生动地展现了赤山湖从六朝到现代的治水历程。在这里,我们可以看到六朝百堽堰的巧思与唐宋斗门的匠心对话,感受到古人因地制宜构建的 “三维治水体系” 的智慧。利用句容特殊地势,先民们创造性地采用 “低乡蓄水、高乡壅水” 策略,实现了全流域的调蓄,这一科学理念至今仍在灌溉、防洪中发挥着基础作用。宋代以前,这里设立了磐石水则监测水位变化,成为江苏最早的水文观测设施。以水则为基础的 “赤山湖湖条”,还建立了湖长、堰长相结合的管理体系,制定了围垦红线,创新了 “传食田” 保障维护经费,甚至建立了 “游街连坐” 的问责机制。这些记载在史书上的规章,与今天的 “河长制”“生态红线” 等现代治理理念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,光绪8年十月,左宗棠亲自踏勘赤山湖水道后,他调动湘军和淮军五千余人,挑挖土方、疏浚河道二十余里,加高加宽了圩坝,修建了配套的桥闸,历时十六个月,耗银二万八千四百两,并亲临竣工现场祝贺。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和超前的管理意识。
走出展示馆,沿着湖边的绿道继续前行,便能看到那座古老的赤山闸。站在闸畔,智能监测系统与千年水则碑并肩而立,古老河道与现代水利设施相映成趣。赤山闸始建于民国时期,它见证了赤山湖灌溉工程的发展与变迁,如今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在这里,历史与现代交织,传统与科技碰撞,让人不禁思绪万千。回首望去,赤山湖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,倒映着蓝天白云、青山绿树,美不胜收。远处的田野里,稻穗随风摇曳,散发着阵阵稻香,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。
曾几何时,赤山湖被人为折腾,除去1958年2月在赤山湖北岸成立句容县水产养殖场,1979年又相继筑坝退湖建起了后白、郭庄、葛村、二圣、三岔5个乡镇渔场,初心甚好,为发展乡镇经济,可事与愿违,破坏了生态,必将自食恶果,几乎每逢大水之年5个渔场都全部被冲垮埋没,一片汪洋,损失惨重。
2007年句容市作出退渔还湖决定,至2011年6月6个渔场退渔还湖6000亩,恢复了赤山湖本来的面目。
如今的赤山湖,在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中焕发出新的光彩。当地政府加大了对赤山湖的保护力度,相继完成了赤山红砂宕口关闭、化工污染企业关停搬迁、赤山湖和赤山景观提升改造等大量基础性工作,使得赤山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目前,赤山湖年均观测候鸟 290 余种,成为江苏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淡水湖泊之一。每逢节假日,周边城市的人们纷纷来到这里,漫步在湖边,欣赏着美丽的自然风光,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。这里先后举办了万人骑行大会、赤山湖冬泳节、赤山湖国际公开水域挑战赛暨铁人三项邀请赛等重磅赛事,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运动爱好者的参与。
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,这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,更是对当代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鞭策与激励。它像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,连接着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脉络,感受古人的智慧,汲取前行的力量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希望赤山湖能够继续承载着这份厚重的历史文化,以这片水上明珠促进文旅事业的发展,使这张世界赋予的名片动起来、活起来,为世界展示中国人“道法自然”的治水哲学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。 (本文作者:张新民,退休机关干部 ,镇江市作协会员。)
(图为作者张新民 近影)
发布于:江苏省配资股票交易,加杠杆炒股的平台,杠杆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