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东局势从来都不缺乏火药味,而伊朗和以色列的矛盾,早已埋下伏笔。近来,围绕巴以冲突的战事再度升级,以色列的空袭频频直指伊朗势力,这场“代理人战争”仿佛让战火烧得更旺。让人疑惑的是,面对不断升级的威胁,伊朗始终按兵不动,默默扮演着幕后操盘手的角色,而非正面应对。这种静默策略究竟是深谋远虑,还是有心无力?在当下这个微妙的国际棋局中,这支号称中东强国的力量,是否还有反击的余地?
以色列和伊朗的较量并非近期才显现,伴随着美国介入,局势愈发复杂。从近期美国的三艘航母已经开赴中东,显然是为以色列撑腰。运输机昼夜不停地将装备和物资运往以色列。以色列的袭击不仅只是针对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区,更逐渐瞄准伊朗境内的军事设施。这场操作,都是早有预谋。
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盟友,其强硬姿态不是偶然。一直以来,美国都在协助以色列维持相对军事优势,为它提供了大量先进武器和情报支持。这种态势早已为伊朗埋下了潜在危机。然而伊朗的应对却显得不温不火,更多依靠代理人组织——哈马斯、真主党和胡塞武装来分散以色列的冲击力。表面看是“聪明”的低成本作战模式,但实际却曝露了两大问题:一是伊朗无法再承担正面对抗的高昂代价,二是其内部政治和社会问题拖了后腿。
从国力上分析,伊朗无法全面与美以抗衡,这点毋庸置疑。但国力差距真的是胜负的关键吗?想当年,抗美援朝时,新中国面对的是更强大的美国。航空装备方面,美军手握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空军体系,而中国空军捉襟见肘,凑齐一支飞机编队都难。一侧是穿着雪地靴喝咖啡的美军士兵,一侧是穿着单薄棉衣啃着冻土豆的志愿军,这种天差地别的对比,挡不住中国最终推翻朝鲜半岛局势的胜利。从这个角度国力差是事实,但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。
真正决定胜负的,往往在于上下一致的思想统一和领导者的卓越战略思维。朝鲜战争时,参战的志愿军是怀抱家国情怀的赤诚之心。在中国那个年代,士兵们相信,他们是保家卫国的英雄,而这一信仰能胜过所有装备的优劣。反观当前伊朗的神权体制,思想统一更多依赖于宗教信仰。这种神权制度确实凝聚了一部分忠诚的武装力量,可是伴随着现代社会世俗化和年轻群体思想的转变,教义束缚逐渐松动。面对内外交困,伊朗领导层的神权色彩难以支撑全国一致抗敌的意志。
更何况,伊朗内部的腐败问题由来已久。权力和财富往往集中在神职人员手里,军方虽然是国家的“壮骨”,却多以维护神权为己任,而非真正考虑民众利益。指望这样的军队去打一场需要全民动员的民族存亡之战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更讽刺的是,伊朗的上层官员生活奢靡,与底层民众截然不同,这无疑加剧了社会裂痕。而当战争来临,很多伊朗人甚至会觉得,保卫这种政权实在不值。
战略思维和领导者的决策能力,也让伊朗和中国形成了鲜明对比。毛主席当年决定入朝作战时,对地形、气候以及敌军特点都做了精确考量,尤其抓住了美军对公路补给的高度依赖。而志愿军因装备落后,便避开白天作战,将夜袭、偷袭做到极致,打得美军措手不及。反观伊朗,这种高超的战略似乎少之又少。自从苏莱曼尼被暗杀后,伊朗的军事组织似乎陷入了困顿期。伊朗选择支持各类代理人武装,却始终不敢真正正面迎击。这不但给小小的以色列更多嚣张的空间,反而自耗国力,拖延不前。
现状来美国的介入毫无疑问加重了局势。伊朗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以色列,背后还有更强的大国影子。以色列在过去几十年中,已经将本国打造成了“刀枪不入”的军事堡垒,而伊朗不仅要维持着代理人的行动,还需要分散力量应对其他边境威胁。这种“遍地开花”的战术,不但没有集中优势打一场漂亮仗,反而让伊朗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。
以色列一步步压制伊朗的行动,背后是美国搅局和伊朗自身短板的双重作用。“打得一拳开,免得百拳来”是一种智慧,可惜伊朗没有完全领悟。当局势一步步滑向更激烈的对抗时,下一步棋,伊朗还能否审时度势、扭转局势?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配资股票交易,加杠杆炒股的平台,杠杆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