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两条关于高铁车厢环境的新闻引发热议。先是网友发现中国铁路12306官网有注意事项提醒乘客“旅客列车车厢属于封闭空间。为创造良好旅途环境,确保空气清新,旅客在乘车期间,请不要食用榴莲、方便面等有浓重气味的食品”;随后有网友发帖称列车上越来越容易见到有乘客自带一次性座椅套,电商平台上“高铁一次性座椅套”暑期热销,有店铺售卖专供高铁动车的一次性座椅套销量超10万件。
关于“泡面”,12306多地客服回应称,方便面可以携带上车但“建议”不食用,高铁也没有禁止食用方便面的规定,如果旅客认为他人食用浓重气味食物造成了影响,可以直接向列车工作人员反映;使用“一次性座椅套”现象则折射出部分乘客对于高铁座椅卫生的担忧,12306官方客服工作人员表示,列车在起点站和终点站各消毒一次,座椅套的清洗时间是不固定的,如果有乘客将座椅弄上明显污渍,列车员会立即更换,而列车上暂不售卖一次性座椅套。
两则回应背后,是利用高铁这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上千万旅客的出行舒适权之争。
展开剩余66%泡面气味争议背后的深层矛盾
铁路部门的解释有其合理性。高铁车厢属于高度封闭空间,空气流动性差,浓烈气味不易消散。尤其在客流高峰期间,列车抵达终点后很快会变换车次跑折返车次,留给保洁的时间非常有限。
其次,另一个需要重视的原因在于安全隐患的考量。由于高铁列车的座椅靠背可以向后倾倒至比较大的角度,而旅客食用泡面时基本上也都是将泡面放在自己身前的小桌板上。旅客因调整座椅靠背时未留意后方,导致后排旅客被打翻的泡面烫伤,进而引发乘客间冲突的案例也屡见不鲜。
大众对于这个话题持不同态度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。当12306将方便面与榴莲并列时,容易触动公众的神经。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、百花齐放,一些本身气味就比较浓烈的美食对于当地群众来说就是家常便饭,也能代表独具一方特色的饮食习惯。众“鼻”难调下,但凡正餐恐怕都有味道,哪些浓重、哪些无味因人而异,公众对于车厢内的饮食宽容度本就不大可能达成共识。部分网友不买账的一点在于,“请勿食用榴莲、方便面等气味浓重的食品”,这一注意事项起初并没有向公众提供合理、明确的解释,到底是具有强制执行力,或者更像一种表达期望的倡议。
一次性座椅套热销背后的卫生焦虑
与泡面争议同步,暑期旅游高峰催生了“高铁一次性座椅套”的热销。电商平台上,这些贴合高铁座椅形状设计的座套材质多为无纺布或塑料,价格从1包1元多到十几元不等,部分商铺销量已超10万件。
买家评论道出了担忧:夏季穿着清凉,皮肤直接接触公共座椅,尤其是看到座椅上有不明污渍时,心里更不踏实。还有人担心高温环境下,公共座椅可能成为皮肤病传播的隐患。在短视频平台上,更是能轻易搜出大量对不文明行为破坏高铁座椅卫生整洁的吐槽。
出于对旅客出行卫生需求的理解,12306客服回应称,若乘客有需求,可在网上自行购买相关产品,对于上架一次性座椅套的建议铁路集团也会进行考虑。
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出行环境
要解决高铁车厢环境争议,需寻找乘客多元需求的最大公约数。
在餐饮方面,高铁近年来已提供冷链、热链供应的多价位盒饭(15元、30元、45元等),12306还推出了沿线车站外卖送餐服务。但也有用户在社交媒体反馈,15元平价餐食的普及度和可及性仍有提升空间。
出行舒适权的平衡点不在禁止泡面或推广一次性座椅套,在于铁路部门能否提供更实惠的餐食选择、更可靠的卫生保障,能否为有就餐需求的旅客提供前往餐车就餐的引导,也在于大众对于高铁不文明行为发起的坚决抵制。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股票交易,加杠杆炒股的平台,杠杆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